“中国女排的青春,是在无数次挥洒汗水、忍受疼痛的过程中度过的,而不是在花前月下的悠闲时光中。”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女排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所有国人。陈招娣也曾说过:“我们的青春,虽然痛苦,却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我们一直在为祖国的荣光拼搏。”

陈招娣出生在1955年的杭州,出生于这个江南水乡的她,身上却有着一股男孩子般的坚韧和拼劲。她从小就对体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学校举办运动会,她总是第一个报名的那个。

高中时,陈招娣参加了杭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跳高比赛,引起了新成立的浙江女排教练的注意。不久后,她便被选入浙江女排。仅仅一年后,陈招娣凭借出色的表现,被推荐进入北京体育学院集训队。

陈招娣深知,机会难得,她全身心投入到北体的训练中。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队员们的餐食远不如如今的运动员待遇,每天的训练十分繁重,但伙食仅有馒头和大锅菜。作为南方人,陈招娣常常觉得北方的馒头难以下咽。于是,她常常依赖家人寄来的点心来充饥。然而,这样的食物远远不能满足她巨大的能量需求,久而久之,陈招娣开始感到训练后异常疲惫。队医发现她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并告诫她如果不加强营养,她将无法继续承担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

面对医生的诊断,陈招娣曾一度动摇,考虑是否回杭州。但教练袁伟民看到了她的潜力,极力劝说她留下,并安排特别膳食,让她吃到南方的饭菜,并制定了恢复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陈招娣克服了困难,重新投入训练,最终在一年后入选了八一女排。

1976年,陈招娣被袁伟民选入国家队。刚进入国家队时,她的技术尚显稚嫩。袁伟民教练开始精心调教她,着重打磨她的技术。在一次训练后,袁伟民要求她加练,内容是接15个球后冲到场边触摸铁丝网,再做一个滚翻救球的动作,然后迅速跑回。尽管平时接球不成问题,但经历了长时间高强度训练的陈招娣已经十分疲惫,几次想停下来休息。此时,袁伟民却毫不手软,不断将球扔向她。最终,陈招娣鼓起勇气坚持下去,并以此为契机,锤炼了自己的意志。

陈招娣的第一次国际比赛是在1978年第八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她与队友们一起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从那以后,中国女排步入了连胜的轨迹,先后夺得1981年世界杯冠军和1982年世锦赛冠军。

然而,就在中国女排正处于巅峰时,陈招娣却选择了急流勇退。1983年,她在肩负伤病的情况下宣布退役,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惋惜。事实上,长年的拼搏和不断的伤病已经让她的身体难以承受更多的训练与比赛压力。1981年,她在八一队比赛时不慎伤了左臂,之后伤情没有得到完全恢复,最终在与日本女排的比赛中再次加重伤情。尽管如此,陈招娣仍坚持参加了第四届全运会,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称号。

退役后的陈招娣并没有远离排球,而是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担任了八一体工大队女排副政委,并在1986年成为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她深知运动员的辉煌并非永恒,尤其是在中国女排“五连冠”之后,球队陷入低谷,年轻队员的经验不足,使她感到责任重大。为了帮助队伍重新崛起,她积极培养了赖亚文、崔永梅等优秀运动员,为中国女排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然而,命运却再次给了她一次巨大的打击。1988年,陈招娣被诊断为直肠癌,并且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留在排球圈,担任了中国女排的领队。她的目标依然是将老女排的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尽管身体每况愈下,她依然为女排的精神文化不断努力。

1990年代初,尽管许多人劝她去海南养病,甚至给了她一个高位的职位,但陈招娣选择了坚守在排球一线,始终未曾离开。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她甚至将年幼的女儿郭晨交给母亲照看,自己住进了队里,与队员们生活在一起。通过她的悉心照料,女排队内的氛围变得愈加团结,队员们的心态也逐渐成熟。

面对失败和挑战,陈招娣从未轻言放弃。巴塞罗那奥运会失利后,她深刻反思,认为自己未能培养队员应对困难的能力,未能在赛前故意制造困难,训练队员应对压力。这份责任感让她备感内疚,但她依旧坚信:失败是成功的前提,必须从中吸取教训。

2013年,因直肠癌转移至肝脏,陈招娣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她在住院期间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临终时,她平静地对队友们说:“我的比赛就要打完了,我先下场休息了,来世咱们还做队友。”这句话成为她离世后的经典遗言,也出现在了电影《夺冠》中,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在北京去世,享年58岁。她的离世,令全国女排的队友和广大球迷痛失一位传奇人物。她的墓前,依旧有无数人献上鲜花,缅怀她的伟大与无私奉献。而她的女儿郭晨,也继承了母亲的精神,走上了排球裁判员的道路,继续为母亲曾奉献过的排球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10-23 07: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