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足球记者王勤伯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番惊人的言论,讨论了中国足球球员退役后普遍转型为教练的问题。他认为,中国足球的培养模式已经变得堕落,充斥着恶俗的圈子文化,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本土教练。他指出,球员、教练和裁判员在赛事系统中应通过竞争机制不断被淘汰和更新,而目前中国足坛却是许多退役球员脱下球鞋后迅速换上西装,摇身一变坐上了教练席,指挥比赛。
王勤伯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许多媒体人对此产生了共鸣。虽然中国足球长期存在圈子文化的弊端,早有业内人士察觉,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往往心有不满却不敢言明。常说老一辈的宝贵经验要代代传承,这在各行各业中都适用,唯独在足球领域,这句话显得格外别扭。因为中国足球多年来的历史充满了失败与教训,唯一一次成功还是在塞尔维亚籍教练米卢蒂诺维奇的带领下,国足才在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取得过突破。除此之外,中国足球几乎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成功经验。
不少球迷指出,很多中国足球从业者在球员时代并没有真正理解足球的本质,而退役后让这些人去做教练,指导别人如何踢好比赛,实在是困难重重。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足球的圈子文化早已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壁垒,外界人士很难打破这种局面,想要进入这个圈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许多水平很高的外教,也因无法处理中国足球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最终不得不离开。正如常说的那样,“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对于一些没有背景和人脉的草根教练来说,想要在中国足球界找到一席之地几乎不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这些怀揣梦想的草根教练很难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根本无法在中国足球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展开全文
不少网友也对中国足协选拔年轻教练的方式提出了质疑。许多人认为,虽然这些拥有职业球员背景的教练在经验上不乏优势,但他们往往不能真正帮助年轻球员提高足球技能。相反,他们可能无意中将一些不良的足球习惯传递给年轻一代,包括错误的足球认知等。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中国足球的水平一代不如一代,许多不良习惯却依然顽固地保留下来,成为中国足球的代名词。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中国足球的恶俗圈子文化呢?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中国足协需要在管理层面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给予更多拥有足球梦想的草根教练一个公平的晋升平台,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如果能够真正开放竞争的大门,未来我们或许能在中超乃至国家队的教练席上看到来自村超、苏超等草根教练的身影。也许,能够涌现出属于中国的“米亚尔比”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